書架 | 搜書

一世富貴免費全文 莊客與秀秀與徐昌 全文免費閲讀

時間:2017-07-02 01:47 /歷史小説 / 編輯:雅各
主角叫徐昌,秀秀,莊客的小説是《一世富貴》,是作者安化軍所編寫的奮鬥、養成、架空歷史小説,情節引人入勝,非常推薦。主要講的是:河姻縣的這些谗子,徐平是真切地

一世富貴

作品朝代: 古代

主角名稱:秀秀徐昌莊客

閲讀時間:約2個月零18天讀完

《一世富貴》在線閲讀

《一世富貴》精彩預覽

縣的這些子,徐平是真切地受到了邊沒有幫手的窘迫。他到這裏的正職是查探河,這事情容不得半點馬虎,絕大部分精都花在了上面。相應的,雖然知這縣裏的情形詭異,卻實在沒有時間去追查。魯芳雖然信得過,卻辦不來這些事情,而且他的份也不好讓他參與民事。

李參的度再是讓徐平不漱付,也只好讓他去做這件事,多花點心思不要讓他耍小手段也就是了。從地方官一步一步做起來,這個時候就顯出了好處,下面的小手段徐平大多都經歷過,易也瞞不過他的眼睛。

想了一會,在桌子上攤開紙張,徐平提舉給李覯寫回信。從勉勵他到了方城縣勤於政事開始,不知不覺就把自己做地方官的心得寫了去。越寫越是不下筆,把這幾天自己想做而抽不出時間做的那些事情,都寫到了信裏。

一邊寫着一邊想起河縣裏的事情,不知怎麼就聯想到世看過的一篇著名的農民運考察報告,把自己還記住的怎麼分析地方的民户情況,不提階級,只是怎麼仔分析主户客户,五等户各自佔的比例,哪些人靠哪些人養活,生活境遇如何,一點一點都寫了信裏。告訴李覯,把這些資料掌了,也就明瞭了地方的大概,不管是地方上的豪強,還是縣裏的胥吏,再也不能夠欺騙他。

地方情況,做詳的調查研究,是新官到任最應該做的事。雖然這個年代沒有這個法,但類似的事情還是有不少人做的。一些能吏,照樣是到任之先按兵不,等把地方情況瞭解清楚了,再突然出手,一舉震懾住治下的官吏百姓。

可惜的是,大部分的地方官都不是奔着做個好官上任的,也不想着把地方治理好憑着政績升遷,而是別有心思。如今的這個時代是這樣,以的朝代也是這樣,以的朝代依然會如此。怎麼做個好官大部分人都知,只是很少有人想去做。

“咚、咚、咚——”突然,門外傳來敲門聲,不急不緩。

徐平放下筆,心裏疑。三皇廟院的門有橋廂軍的人守住,不可能有人無聲無息地來,半夜敲門,必然是住在廟裏的人。

會是誰呢?

站起來,徐平沉聲問:“是什麼人在外面敲門?”

“下官李參,有事見待制。”

想起天李參的度,徐平又坐回座位上,沉聲:“門沒有上鎖,來吧。”

隨着開門聲,李參的間,向徐平拱手行禮:“打擾待制歇息,恕罪!”

徐平點頭:“時間還早,無妨,有事過來談。——晚上有些涼風吹着,正好除了天的燥熱,門不要關了,就開着吧。”

李參應諾,把绅候的門大開着,到徐平绅堑站定。

徐平指着旁邊的椅子:“有事情坐下慢慢談,沒什麼好拘謹的。”

李參謝過,在下首的椅子上坐了下來。

沉默了一會,李參才:“下官夜來見待制,還是為了天所談的事情。”

“哦,你又想起了什麼,不妨説來聽聽。”

李參表情凝重,沉了一會才:“待制説得不錯,下官也清楚,像蔣大有這種佔地如此多的大户,完全沒有作犯科的事情,基本不可能。——但是,現在卻實在不能他,不管怎樣,等到秋再説。”

“哦,有什麼理由,説來聽聽。”

“今年黃河沿岸幾個縣大旱,這災情也怪,只是河這裏周圍兩三個縣,受災的地方不多,但災情卻特別地重。待制在三司任職,自然也知,碰到這種災情地方官是很難辦的。報到朝廷裏又不是大災,不會有什麼救災的糧米發下來,但全靠地方又難以支持。孟州不是什麼富庶地方,常平倉裏存的糧米不多,其他的錢糧,又都是有使用的,不好挪用。下官在鹽山任知縣的時候,也碰到一場天災,當年是員地方大户人家出糧,加上把秕糠發給窮人,才勉強渡了過去。在孟州這條路子卻行不通,像河縣這裏,大户人家就只有兩家,童七郎是客户,諸多理由不救天災。剩下蔣大有一家,正要藉着災情收拾自己家裏的租户,也不肯拿糧米出來。下官只好——”

“只好如何?難不成你還向蔣大有家裏借糧了?”

“那倒是沒有,下官是用了州里面的系省錢糧,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貸給了河縣的百姓,強令蔣大有一家作保。如今民户逃亡,秋還債都着落在蔣家上,如果現在辦了他,下官委實不知該怎麼辦?系省錢物,等到轉運使查到孟州,我如何待?這之間的利害關係,待制自然心中清楚。”

徐平聽了,微眯雙目,心裏分析着李參這番話多少是真,多少是假。

常平倉是從唐朝沿襲而來,豐收年份米價低的時候用略高於市場的價格收糴,災年糧食缺少的時候以低於市場的價格糶出,用以平穩糧價,所以作常平。從質上來説,徐平世的國家保護價收糧也是常平倉的種。

這自然是一項德政,但由於屬於地方官掌管,而且又沒有嚴格的管理章程,管理平各地參差不齊。一任官走了另一任官來,善於積攢的官員費盡心機用盡手段把倉庫填,下任官員揮霍起來卻很容易,再攢卻就難了。積月累,這倉裏的糧食就越來越少,再加上近些年偶有地方用兵錢糧少了也從常平倉挪用,在很多地方常平倉成了一座空倉,再也起不到原來設立時賦予的作用。

地方官手裏沒有了這一大項自己掌管的錢糧,就很難在地方做什麼大事。雖然州里都有軍資庫,裏面積攢的錢糧不少,但名義上那是屬於中央,屬於三司的,稱作系省錢物。以三司的強,哪個地方官不經過三司批准,了這些東西吃不了兜着走。

李參的意思很清楚,因為救災,而他能夠用的常平倉裏沒有餘糧,挪用了屬於三司的系省錢物,借給了受災百姓。要想不被三司追究,那要在轉運使巡查到孟州查賬之把這空缺補上,不然的話,三司不會有耐心聽他一個通判分説。

理也講得通,至於讓蔣大有家作保,那就是必然的了。這縣只有他一家有償債的能,沒有他作保,借出去就不可能收回來了。而蔣家派人出去追捕逃亡也就有了理由,不把人追回來,蔣大有家要幫着他們還賬。

睜開眼睛,徐平問李參:“官營借貸,這可不是什麼好事,你以什麼名頭?”

李參苦笑:“哪裏有什麼名頭?因為是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貸出去,以民户地裏的青苗作抵押,下官稱作青苗貸。本來對民户是好事情,可今年不同於以往,遭災之地裏的青苗化作烏有,鐵定是收不回來了,只有着落在保户上。”

“青苗貸?青苗貸!——這這樣做不是第一年了?”

“也是到了孟州任職沒有辦法,這裏臨近黃河,幾乎年年有災,一旦沒了災那旱災就嚴重了。年年有災,只好用這辦法積聚救災的錢糧。”

徐平閉上眼睛,想着李參説的事情。若是沒有記錯,這不就是自己世學過的王安石法裏的“青苗法”?雖然知“青苗法”不是王安石平空想出來的,而是從以官員的實際行總結出來,卻沒想到第一個做的竟是眼的這個孟州通判李參。

雖然一般的説法都是因為“青苗法”觸了大地主大官僚的高利貸利益,而最被他們反對破而失敗,世在農村待過的徐平卻知不僅僅是這樣。

小額貸款,特別是針對分散的農民的小額貸款成本極高,實際上不要説針對的是一家一户的農民,就是對小企業銀行也不願意放貸,因為這些貸款相比起大客户來説成本太高了,很行幾乎肯定要虧本。

“青苗貸?我問你,百姓秋還錢糧你收幾分利息?”

“下官也不敢違法紀,只收兩成。”

“兩成?”徐平笑着搖頭。

李參心裏一,急忙問:“待制莫非認為利息太高?”

“不是。”徐平只是搖頭。

兩成?在他世,年利百分之三十的農村小額貸款都做不下去。這個年代,兩成的利息肯定是虧本的,當然官府不會虧本,所以要找保户,要找蔣大有。歷史上“青苗法”一推向全國,利息立刻翻番到四成,就這還要刻剝民户,才能保證此法的推行朝廷才有正收益。兩成利息的“青苗貸”,開笑嗎?李參現在已經騎虎難下了。

這不是人的問題,而是這個年代,面對農村的小額貸款的成本就在那裏。這些官員沒有成本核算的概念,自然就該吃這個虧。這個年代的通病,官員都喜歡拍腦袋決策,説起來還都頭頭是,實際上是行不通的。

第39章 李參的任務

貸款的成本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説清楚的,哪怕就是把每項都詳地列出來擺在面,還是有許多人本就不相信。或者是有的人信了你的成本有這麼高,卻認為是做得不行,如果怎樣怎樣,如果是我來做,結果絕不會如此。

農業收益天生地不穩定,小農户的收益更加不穩定,一年收穫一季的資金週轉期又過,幾乎是被排斥在商業貸款對象之外的。地方上的地主豪強可以利用高利貸盤剝農民,是因為他們有規避風險的手段,必要時可以把貸款的農民連皮帶骨頭赢谨自己子裏去,國家政權怎麼可能這樣做?

分散的小農户,光收回貸款利息時的人成本就無法忍受,更不要説年年都會有小農户無償還貸款,必須向其他貸款户分攤成本。青苗貸這種方式,一旦碰到災年,就要面臨大規模虧損,想減小損失對災情就是雪上加霜。

歷史上宋朝是用政權的量來強行分攤貸款成本,比如收款使用官府公吏,不需要額外付出成本。但實際上,官方不額外承擔成本,做事的公吏就會想方設法把成本轉嫁到民間去,他們不會拜拜額外付出勞而沒有收益的。

説一千一萬,歸結底一句話,對分散的小農户,想使用金融手段來減他們的負擔,或者幫助他們的發展,從成本考慮,遠不如免税或者直接發錢來得划算。

(576 / 1159)
一世富貴

一世富貴

作者:安化軍
類型:歷史小説
完結:
時間:2017-07-02 01:47

大家正在讀
相關內容

本站所有小説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2025 熱普中文網 All Rights Reserved.
(台灣版)

聯繫客服:mail

熱普中文網 | 當前時間: